作为美国的一名资深记者,阿涅特什么场面没有见过?他曾为报道越战出没于枪林弹雨,几次险些丧命于凝固汽油弹的袭击;他曾穿梭于巴格达的大街小巷,尽管天上飞着导弹,耳边充斥着反美宣传。
然而,正是这位获得过无数殊荣的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如今却不得不面对职业生涯的最大危机。7月8日,他惴惴不安地来到CNN的亚特兰大总部接受问讯,在硬着头皮忍受上司的严斥和来自各方的指责后,总算勉强保住了自己在有线电视网的记者职位。
究竟是什么事弄得阿涅特如此狼狈不堪呢?
这一幕的导火线是CNN与《时代周刊》的一次联合报道。该报道称,印支战争期间美国军方在老挝曾实行一个代号“顺风”的秘密行动,对逃兵和开小差者施用了神经毒气。
这次联合报道首播之后引起的震荡是其编辑、策划人员始料不及的。不仅矛头所指的五角大楼震动了,社会舆论也一片哗然。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随着CNN一名军事问题分析家的愤然辞职,人们意识到报道有失实之嫌,这也逼使CNN和《时代周刊》的高层官员决定对报道的采编过程进行调查。
CNN的两名制作人奥列弗和史密斯因此而被解雇。阿涅特只不过是照着定稿在节目中作了解说,并没有参与实际写作,却也被牵扯到这场争执之中。
这次的“顺风”事件对CNN的声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这只是美国一些大型新闻机构近来发生的一连串危机中的一起。虽然这些事件彼此间并无关系,它们接连发生也纯属巧合,但却引起了美国新闻媒体的一番自省。
问题首先暴露在25岁的青年记者格拉斯身上,他为华盛顿出版的《新共和日报》撰稿,是新闻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然而,在一篇有关电脑黑客的报道中,格拉斯编造出一些人物和引述。事实败露后人们还发现,在他为《新共和日报》及一些杂志撰写的其他稿件中,也充斥着编造出来的故事和谎言,他因此遭解雇。而《新共和日报》则陷入与CNN在“顺风”事件后同样尴尬的境地。
在格拉斯身后接踵而至的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专栏作家史密斯。她涉及社会和种族问题的文章颇受好评,因此最近刚被提名为普利策奖的候选人。然而,她与格拉斯犯了同样的错误,也曾杜撰过一些报道,其中包括一篇描写一名妇女忍受癌症折磨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接着,就在两周前,《辛辛那提探索者》向某香蕉业巨头公司赔偿1000万美元,并为该报发表的有关该公司经营状况的报道向其道歉。尽管文章内容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撰稿的那位名记者还是被辞退了,原因是他发稿时从该公司的语音信箱系统中窃取了不少信息。
尽管这些事件并不能表明新闻界已变得乌七八糟,但确实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新闻界苦心孤诣形成的自我监督机制是否如想象得那样毫无疏漏?
事实上,美国每家大型报社或广播电台都设有事实核对部门。此外还有一个内部意见听取人,通常由一位资深记者担任,作为报社内部的独立仲裁人听取各方对发稿内容的投诉。但是在格拉斯和史密斯事件中,那些名记者都是用经过润色的虚假采访笔录接受检查的,而审核者恰恰因为过于信赖他们,以致对众多可疑之处视而不见。
追溯最近几起事件产生的根源其实就是一个“钱”字,或者用业内人士的术语——“阅读率及收视率”。美国在新闻报道中,只要是事实,一般都能被采用。然而,随着同行业竞争及新兴信息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业也面临巨大的商业压力。评论家们认为,在“顺风”事件中,如果制作人员真的犯了什么错的话,那就是他们屈从商业压力,想使有关“顺风行动”的报道成为一个重头戏,以迅速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要让阿涅特来主持一个他并没有参与策划制作的节目,因为需要利用他的名人效应。
最近创办的一份旨在对新闻媒体进行监督的名为《布里尔视点》的杂志,刊载了一篇引人注目的封面故事。这篇文章对新闻媒体关于莱温斯基事件的全部报道进行深入剖析后指出,这些记者们都是串通好了的,并将这一系列报道称为“新闻门”事件。文章对那些为了抢发独家新闻,引起轰动效应,而不惜编造谎言、践踏公正的记者们一一指名道姓。并写道:“媒体对所谓独家新闻和轰动性消息的追慕已成为一种狂热,就像着了魔。”
对莱温斯基事件的分析角度其实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新闻报道。美国最好的时事报道节目恰恰经常被人们指责犯有报道失实或耸人听闻的毛病,这并非是一个巧合。